《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课时 富贵不能淫
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
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板书设计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2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正确认识课文所论述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文中孟子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1.
(客观——主观)
2.(对比论证)
(结论)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取之处
第一课时主要从朗读入手感知文本特点,符合教学规律;第二课时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
不足之处
因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这需要视情况而定,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宜在此方面有所补充。
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详细笔记。梳理课文,分析重难点
第一篇:《富贵不能淫》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其它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作品简介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课文批注
问题探究
一、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二、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艺术特色
1、驳论。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3、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主题归纳
文章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三个标准:一是要“仁”“礼”“义”;二是要坚守原则;三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注
重难点分析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列举了六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
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说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二、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主旨归纳
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事业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相关问答
孟子两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_作业帮[最佳回答]孟子是指两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
孟子两章 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 原文】作业帮[最佳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 孟子 二章原文翻译】作业帮[最佳回答]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 二章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常见的词性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
孟子两 则作者?《孟子两则》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作的。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
《 孟子 》 两章 中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最佳回答]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
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孟子两章 》翻译_作业帮[最佳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
孟子 二章的一词多意我要10个 孟子 的一词多意4个古今意义4个通...[最佳回答]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衡...
《〈 孟子 〉 两章 》论证了人应有忧患意识,否则会有灭亡的危险...[最佳回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觉得是这句,这句是惟一从反面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