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课改的变迁、收获与经验
70年课改的变迁、收获与经验
罗生全
收获源于变迁过程中的理性审视,经验成于历史沿革中的用心积累,课改作为教育事业中一簇夺目的浪花,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努力与理想愿景,也让课改践行者能够正视自我,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启新的征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之年,教育作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文化传承和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谱写70年价值内化与外显的历史华章就成为其精神慰藉与行动付诸的成长诉求。收获源于变迁过程中的理性审视,经验成于历史沿革中的用心积累,课改作为教育事业中一簇夺目的浪花,不仅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努力与理想愿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打开了正视自我的心扉,以借鉴与批判、继承与创新的新思维开启新征程,向世界传唱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重温70年课改的风雨历程是必要的,也是适切的。
70年课改的变迁历程:8次改革的不同诉求与阵痛交加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经了不同阶段,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探索诉求与希望所在,与此相应的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也经历了8次改革的不同诉求与阵痛交加。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迎着朝阳对旧有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开启了以“新”换“旧”的课程改革之旅。第一次课改之后,我国步入了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主动适应该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要求,服务党的教育方针,建构较为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迫切主张,促成了1953年至1957年以“师法”苏联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次课改顺势而来。1957年,受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的影响,全国各地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之下进行了第三次课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61年,为纠正教育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又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改进行再调整、再统一,但最终未能有效调整。1964年至1976年,课改在纠正未果的情况下又遭遇“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小学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整个改革也陷入非理性的无序状态。
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破除了前一时期课改存在的诸多困境。随后,教育部通过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确定中小学基本学制(十年制),使用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等举措,实现课程领域的拨乱反正。随着“双基”任务的提出以及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全部编写完毕,第五次课改也于1980年悄然结束。1981年至1984年,我国拉开了第六次课改的大幕。这一时期,教育部先后颁发全日制六年制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修订草案,以及城市和农村六年级学生教学计划草案,对整个课程领域诸多内容进行了调适。与此同时,人教社开始编撰第六套全国通用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以期实现整个课改的顺利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特别是后者的出台,确立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课程教材发展规划、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确定了教材审定制,而所有行动举措也推动了第七次课改的登场。伴随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的使用,“课程计划”也随之突破了教学计划的范畴应然而生,成为该时期课改的显著表征。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第八次课改的浪潮,素质教育下新课程体系建构是该时期课改的核心表达。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年12月,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其核心要义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课改事业依旧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不断变革和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完善内部结构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0年课改的收获:不断总结改革经验,完成自我建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课改,是党和国家在认识自身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动探索,是在不断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自我建构,其立意深远,影响巨大,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课改体系走向完备。在国家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都会挺立潮头,为课改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都会审时度势,为课改描绘蓝图。从这点而言,8次课改是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党在教育事业上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党对课改的密切关注和人文关怀,并且每次课改均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符合人才培养方针;是带着目标与问题进行的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性的改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美好发展的时代诉求。正是因为阶段性课改经验的不断总结,包含课改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实施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系统性的改革体系才得以形成,在诠释整体意义的同时又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是指向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关切具体内容——课程目标从社会本位走向以人为本、课程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内容从分科知识掌握走向综合经验的获得、课程实施从集体传授走向个体生成、课程评价从强调选拔走向注重综合发展——走向完备的行动尝试。可见,70年课改是在党的关怀和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层替衍进,课改体系也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完善与未来展示。
其次,课改机制不断创新。机制创新是课改的原动力,也是改革结果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一种成果展示。70年课改机制创新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教材发展机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先后经历了由“国定制”到“审定制”,再到“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随后成立的“国家教材委员会”和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这种带有明显“统权—分权—统分结合”的权力机制创新过程。二是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于课程的管理还停留在国家统一管控的传统认识之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影响了课改效果的深入人心。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开启了我国课程教材的三级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到今天。三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的创新。70年课改的历程,我国逐步见证了改革带给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正因如此,党和国家给予了基础教育更多的关注。比如,2007年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2年成立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决心和勇气,未来课改机制绝不会墨守成规,不断创新仍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主旋律。
再次,拥有能力出众且经验丰富的改革队伍。70年课改的道路是艰辛的,之所以课改能够持续推进,是因为一批能力出众且经验丰富的改革队伍支撑起了课改事业的一片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回顾8次课改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历次课改正式实施之前,都需要验证课改实施的理论基础是否可行,课改理论主张能否科学指导具体实践。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省思,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多领域、多学科,具有理论或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组成了能够给予课改具体经验指导的专家团队。二是拥有众多具有高水平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队伍。搭建一支高水平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对于课改而言不仅能够指引课改走向正确的改革方向,还能够对课改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制度上的规范。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愈发走向结构合理、权责分明和程序规范,维护着课改的稳固前进。三是拥有大规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课改的实践检验需要一线教师的亲身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对改革的实践反馈反映了课改的具体成效。从最初国家未重视教师参与到提倡教师加入讨论,再到如今教师与课改的密不可分,认识的转变证明了教师的价值存在,而现实的需求促成了大规模懂课改、促课改、思课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仍将是未来课改继续关注的核心议题。
最后,“立德树人”得到有效落实。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相较过去,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审时度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认识的转变开启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征程。课改浸染了人们认识转变的精神内涵,通过实际行动赋予改革新的理念与活力,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引,加速了学校课程在课改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完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乡土课程的关系内涵。二是学校教研的有效推进。“立德树人”赋予课改新的生命力,必然要求校内教研活动的配套开展,引导教研活动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推动课改进程走向科学顺畅。三是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以人为本的概念主张,扭转了传统“三中心”对课改造成的固化认识,课堂教学也从不断讲授走向具有情境化、生态化与个性化的合作交互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70年课改的经验:让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彰显中国底蕴
课改70年的历程是跌宕起伏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对基础教育更好发展的美好诉求。历史在清晰呈现课改发展痕迹的同时,也将每次改革的经验沉淀下来。因此,我们探寻70年课改厚重的历史经验,既能重温课改求索之路的艰辛努力,又能为未来的改革献策助力。
第一,坚持党对课改的领导,保持中国特色。坚持党对课改的领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回首8次课改的历史进程,虽然由于认识不足和决策失误造成特定时期课改领导机构的无序存在,但总体而言,课改是始终沿着党的教育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的,突出了党在课改领导上的绝对核心。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基础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基础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与行动选择得到了明确。其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创新,为课改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2017年,国家先后成立教材委员会与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负责课程教材建设工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基础教育发展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始终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一系列表述证明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与关心程度,表达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只有在保证课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助力课程改革,早日步入教育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扎根本土进行探索,提供中国原创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原创理论的产生向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中国方案,这是课改行动自觉的本质表现,也是建构我国课改话语体系的价值追求。回顾8次课改历程,我们从中依稀可见“师法”苏联与学习西方课程改革经验的影子。当然,也有扎根我们本土自己的课改实验,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中学的“271”模式、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同时产生一批像李吉林等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本土教育家。不可否认,特定历史时期学习他域的课改经验是必要的,但是课改是动态、渐进的,过分移植国外经验而忽视本土的实践创生,终究难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课改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课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鼓励体系创新,呼唤本土教育家的群体出现。一方面是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作为课改的精神统领,并将其精神内核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课程教材建设之中、课改实践之中,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积累改革的理论经验,形成自我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鼓励更多一线教师扎根本土实践,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课程、进教材、进教学,形成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教学流派,以自己的实际耕耘和不断摸索探寻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从而提炼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特色发展的原创理论。
第三,正确处理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诠释中国风格。正确处理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就是要在改革的进程中求同存异。“统一”即部分连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这就意味着课改要在既定的规则要求下达成统一的认识,维护统一的原则。课改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关心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这就决定了课改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这是课改统一要求重要的表现维度。同时,课改在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制度、统编教材编订等方面有国家统一要求的必然性。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适应以及教育现状参差不齐,国家在课改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又倡导各地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寻求多样化发展。例如,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机制;课程内容在核心价值指导下可增加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体现课程文化的多元性;课堂教学在统一要求上可寻求各自的特色表征,增强校际之间的特色化、差异性与个性化,等等。而维护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新局面,是党和国家关怀教育的集中体现,未来我国课改仍要秉持这种关系与理念,唯此才能够顺畅推进课改走向科学、走进人心。
第四,让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彰显中国底蕴。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的生力军,缺乏教师参与的课改是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让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彰显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情怀是国家内在品性的外在显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改变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改中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开发、设计、决策、实施、评价主体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时成为课改的重要话题。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真正让教师成为课改主体,需要理念的三重转变:一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体悟到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也就是说,学校要让教师在课改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才能从精神层面去感召教师积极参与改革。二是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认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改。“磨课”是当前教师广泛采取的“提质促专”举措,研磨需要时间,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转变认识,多方组织、反复演练、精心培育,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为教师“增权赋能”。也就是说,新课改要考虑赋予教师何种新的权利、增加何种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将相关权力下放,利用多渠道、多样化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五,加强课改研究的国际传播,书写中国故事。向世界传唱中国声音,书写中国故事,是我国课改极力为之奋斗的价值选择。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摆脱域外声音的强制干扰,通过自身在课改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走向了与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的自觉之路。一方面需要我们自身不断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是课改的文化之根,只有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整个课改体系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课改经验。当然,我们也不能排斥国际课改的潮流,要通过借鉴、批判与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例如,我国根据国际核心素养的表现维度创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向世界课改分享了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向国际传播课改经验,就需要搭建国际经验交流平台。新世纪以来,我国多次参与或举办关涉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如国际课程论坛会议、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等,以学术交流形式向其他国家及地区讲述我国的课改故事,实现中国经验的国际化。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杂志
教学改革:从此岸驶向彼岸
“你知道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有多难吗?”这是不少教师投身改革以来的共识和心声。
5年前,河南省禹州市启航教育集团(简称“启航集团”)旗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按下了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快捷键。由此,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启航集团开启了一场课堂还权行动,致力于保障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今,启航人在“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不断深耕课堂,逐步将课堂改革拉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改革成果。
学本课堂的三次迭代
此岸与彼岸是启航集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形象比喻。此岸重在育分,彼岸重在育人;此岸教师以讲授为主,彼岸教师则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展示性学为主。
启航人认为,从教到学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过程。教师不能只做摆渡者,把学生送到彼岸,教师要做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者和问题解决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驶向彼岸的愿望。
从此岸到彼岸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需要认知的升级,更需要基于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设计,需要相关学习策略和工具的支持。
近年来,启航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致力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启航集团聘请专家成立“启航教师成长导师团”,每年暑期举办“教师成长营”,让专家与教师零距离对话,一对一把脉问诊,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化、模块化、流程化、细节化微格培训;通过举办每周一次的“启航论坛”,鼓励每一位教师登上论坛分享心得、展示才华;改革会风,倡导开短会,变教师例会为教师经验交流会,开凝聚共识的会、解决问题的会。
在此基础上,启航集团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流程的建立,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同时,使新入职教师快速掌握课堂教学模式,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5年来,启航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了三个阶段:2016年至2018年是“探索期”,以五步自主学习法为引领,即出示目标——自学设疑——合作解疑——精讲点拨——巩固拓展。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1.0版本。
2018年至2019年是“优化期”,确立了“336学本课堂”,即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2.0版本。
关于“336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个“3”,即明确出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三个环节;第二个“3”,即运用自学卡、问题卡、反思卡三卡引导;“6”即通过教学过程的“导、学、展、点、结、测”六个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2019年至今为“深化期”,在原来的基础上,启航集团提出了三大深化工程,即学程再造、学法研究和学具研发。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3.0版本。学程再造、学法研究和学具研发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建构课堂改革新思维
随着学本课堂的持续推进,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冲撞,个别教师出现了“脚踩两只船”的现象,不敢放权给学生,出现重复讲解的“烫剩饭”现象。如何实施学本课堂的过程管理,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弊端,是实施学本课堂的难点和关键。
学本课堂新样态的形成背后是备课和教研制度的升级。深化教师集体备课,认真开展教学研究,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是实施学本课堂的基础。
启航集团重视集体备课,倡导“备课新思维”,即备课标、备学情、备目标、备流程、备问题、备学法,通过使用新的备课工具,优化新的备课系统,研发新课型。
启航集团倡导以学案代教案,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学案,重实效不纸上谈兵;重视单元备课,倡导大单元教学,在备课中高度关注常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同时备足训练题组,确保学生的精准有效练习。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启航集团专门设立了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专项奖金,实施“青蓝结对工程”,设立“最美导师奖”,有效激发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课改能手。
在集体备课中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以充分彰显。教师杨胜男帮扶青年教师杨璐璐,焦应超帮扶赵子怡,钟志东帮扶新聘教师罗亚辉,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流程指导,从互相听课到细节打磨,从开始的青涩不自信到现在的教学组织游刃有余,被帮扶教师很快从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
启航集团鼓励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创生新课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一线教师优化早读课和自读课的流程,早读课:树标定向——方法指导——限时识记——达标检测——评价小结;自读课:明确目标——阅读批注——合书冥想——摘抄精华——记录心得。学校尝试实践了整理课和提问课。整理课:对照纲目——梳理珍珠——形成导图——提供范本——完善提升;提问课则秉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在课堂着力培养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沟通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启航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思维还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重视上。启航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精彩对话通常来自日常阅读的积淀。秉持“阅读点亮教学”的理念,启航集团着力打造阅读特色。启航集团引入语文主题学习,探索“整本书阅读、单元阅读、1+N主题阅读”等阅读课型,以此为支点营造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氛围。启航集团拉长了阅读的能力培养链条:看、听、读、赏、记、思、说、写、绘、展、演、讲、诵、背等,丰富“大阅读”的内涵。
在教学楼的阅读区有定期推荐的“校长书单”,启航集团每年举办的启航循环读书节深受学生欢迎:一年级儿歌节,二年级童话节,三年级故事节,四年级国学节,五年级名著节,六年级名家节。启航集团还研发图书漂流课、读书心得分享课、美文鉴赏课、师生共读课、亲子共读课、混龄阅读课、听说读写一体化等创新课型与操作流程,让语文组为“大阅读”领航。
如今,启航集团面向社会的“城市书房”正在建设中,本学期将全面开放。这将是启航集团阅读特色的又一大亮点。
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共读一本书、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启航集团教师团队的学习新风。教师主动抽出时间读书,先后共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做一个偷懒的班主任》等专著。师生共同开启的阅读之旅让学本课堂的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受益者到建设者
学本课堂推进5年来,启航集团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同桌对学、小组合作,板书展示大胆,回答问题积极。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一批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开始觉醒,教师重视阅读,向下扎根,更多的教师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读教学理论书,开始致力于做行动研究,尤其是做课例研究和学情观察。
在学本课堂建设中,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改革的领航教师。
语文教师白丽娜在启航集团工作了9年,见证了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她说,刚开始讲文言文都是逐字逐句给学生翻译,学生整节课都在做笔记,上完两个班的课,总是嗓子嘶哑说不出来话。现在的学本课堂,学生先根据注释自学,疏通文意,有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得很完整。
教师杨静杰说:课堂“活”了,“闷课”少了,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学生不再打瞌睡。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学本课堂建设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变化最大的当属课堂上的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主角,从自学到对学再到群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参与度很高。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创意无限;数学课堂上,学生会因为一题多解而争论不休。最为精彩的还是学生展示的环节,上台的学生大胆自信、侃侃而谈,学生的评价更是让展示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自主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和时间,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二(3)班连俊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最大的缺点是探索意识不够强,这与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连俊熙从开始的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习到现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甚至有时会超越老师的步骤探究出新的解题的思路。
学生不仅是学本课堂的受益者,还是建设者。启航教育集团府东路学校八(4)班学生张睿轩说:“数学课堂上老师通过小组讨论让我们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了我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老师让我们这些优秀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讲题,让我们越来越有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八(2)班的地理课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自习课上,地理课代表王喆所带的组原本只有5个人,王喆在给同学讲地理习题,讲着讲着他旁边围了二三十人。“这就是我们的课堂,老师逐渐解放,让孩子慢慢喜爱”!
李昊家是启航集团药城路学校八(3)班班长,也是一名学霸。他说:两年来,我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小学6年好像已经习惯了先听老师讲,再到题海中提升本领。来到启航,我们需要不断自学、讨论、展示、点评,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我逐渐发现,在启航,我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作者系河南省禹州市启航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9日第4版
作者:张树倩
相关问答
学校如何做好 课改 ?学校作为家教书育人的孵化基地,做任何课改或是开展特色教育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可行性验证的。比如,我们这边的在分班开课之前做的特色班介绍,说的很...
“ 课改 ”天天改,今天学习这个明天学习那个,怎么样改才适合呢?你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们常说的“课改”其实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课程功能原来的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双基”。教...
你如何看待 课改 背景下学校各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关于如何看待课改之下的各种课堂模式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课改。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就是“学生为中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课...关于如何看待...
怎么看待胡红梅事件?为什么公众这么不肯饶恕这么一个涉嫌抄袭的副校长?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胡红梅这个名字。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不过却是以这种方式认识这位看着非常美丽养眼的,感觉非常知性的女人。胡红梅不是个简单的女人。胡红梅...
谁能帮我翻译下面这段话?谢谢!随着 新课改 的进行,传统的体育...[最佳回答]Asofthenewcurriculumreform,thetraditionalsportsandhealthclassteachingmodeisnolonger...
教育研习是什么?教育研习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结果。随着新课改的出现,教育理念的更新,研究型教师成为一种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
新 课改 新高考了,学校可以搞些什么教研活动?面对新课改新高考,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上应有所突破,应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这类教研活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学习。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课改材料...
教师职称评选现任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 总结 怎么写?教师职称评定个人工作总结自从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
如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1、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新的评价制度。在全镇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实...
【高一上学期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总结 一下(人教版 课改 )越多越好...[最佳回答]新课标高一必修1化学方程式总结以≈代替可逆符号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